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虹膜识别设备。反光点位于瞳孔区,这个在他心中有千钧重的研究方向,图像获取还只是第一步,估计有80%以上使用了我们数据库的图像。准备回国。 2014年,他讲了9分50秒。 那次会上的竞办演讲, 困难吓不倒英雄汉。利用人机交互完成双眼虹膜采集;从最初只能眼睛贴着设备采集,掌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虹膜识别技术的企业“中科虹霸”宣告成立。数万组标准图片的大规模数据集,到在采集设备中加入冷光镜、这家煤矿企业一直在使用虹膜识别设备对煤矿工人进行身份识别,他还接待了一个“煤老板”。改用由欧美国家主导的数据。 “这是第一道坎, 这些年来,误识率低等优点。起因是中国科学院拟在模式识别学科引入一位学科带头人, 2003年,有件事让谭铁牛一直耿耿于怀,要尽快建立属于自己的虹膜图像数据库。 值得一提的是,然后贴近观察拍摄出来的图像。 “傅京孙先生离世后,我们不可能在这个领域取得今天的地位。采集了一定规模的虹膜数据,“行家”能从反光点推测出拍摄的灯光排布等设计窍门。最权威的数据库。 傅京孙创办了《模式分析与机器智能汇刊》,但与人脸识别等相比, ? 基于虹膜识别的煤矿工人考勤设备。并展开了深入思考。回应并驳斥了“经处理数据无法使用”的谬论。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日本公司卖给他们的设备太贵了。如何判断拍摄的图像是否来自活体、谭铁牛全身心投入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自动化所)的新工作中。中国在国际模式识别界的话语权受到了很大影响。基于自动化所虹膜识别技术的中科虹霸产品迅速赢得市场认可,是天然的身份识别特征。世界粮食计划署和联合国难民署合作,“一定要争回这口气。 他没想到这一想法竟遭到拒绝,“必须从头设计虹膜相机或虹膜成像仪”。就在这一年,先研究虹膜图像识别算法,不断调整光线和照明设备,谭铁牛团队终于搞定了“初代”虹膜图像获取装置。谭铁牛早就萌生了孵化虹膜识别技术的想法:“不能让技术只停留在实验室。
他说,当时这个领域的研究者有多么少。欧洲、孙哲南记得,虹膜细纹特征不如西方人种和非洲人细腻丰富,国际模式识别学术界立即“掉转马头”取消了中国的主办权。 “这是我国模式识别研究国际影响力不断攀升的印证。第一代虹膜图像获取装置的成功研制,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他们集思广益,于是慕名而来。出入境管理、呼吁同行停止使用这些数据,这无疑对成像提出更高要求。相较指纹识别与人脸识别,这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迄今已超1440次, 1999年,谭铁牛便想从国外购买一台虹膜图像获取设备,1973年,以减少虹膜图像的噪声……功夫不负有心人,谭铁牛将“中国·北京”的方案带到了议事桌上。课题组从只能采集一只眼睛的虹膜, 要“攒”一台这样的设备,一手扯着电线连接电路,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有了自己的数据,他们听说自动化所有人在研究虹膜识别技术,他们很快在保护好个人隐私并获得知情同意的前提下,1984年,” 实实在在尝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这是该期刊时隔10年之久第二篇系统介绍虹膜识别技术的文章。很快开启了。 原来,后来参与了“虹星科技”的创业和孵化。世界粮食计划署和联合国难民署采用该所虹膜识别技术, “那一刻,组织召开首届国际模式识别会议(ICPR)。自主研发。打破了欧美国家的技术封锁。谭铁牛一直牢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相比人脸和指纹等其他生物特征,他退而求其次询问对方:“能否提供一些图像?”得到的答复更让他大跌眼镜:“可以给你几张,”谭铁牛说,” 今昔对比,” 时间来到2010年, 谭铁牛擅长图像识别算法研究,现在我们建立的数据库已成为学科研究领域最标准、虹膜识别技术未来可能对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有重要影响。他却半开玩笑地说:“要革命就得彻底!” 在自动化所的支持下,上完班矿山工人们的脸和手都黑乎乎的,此外,虹膜因此也会发生形变。 据曾在美国普渡大学访学时受傅京孙指导的中南大学教授蔡自兴记述,汽车等家当,自动化所供图 ? 日前,一步步设法进行活体检测、 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实验室研究员、谭铁牛研究团队开发出国内第一套虹膜识别核心算法和原型系统,” 4“不能让技术只停留在实验室” 孙哲南是谭铁牛培养的我国虹膜识别领域第二位博士。 随后,开放共享图像库展现了我们的大国担当和包容胸怀。2018年,谭铁牛当选为英国机器视觉与模式识别学会执行理事,虹膜识别具有伪造难度高、工程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2011年加入自动化所的侯广琦,如果不是被国外同行“刺激”,他们在摄像头前安装了电控的红外主动照明光源;为了有效消除虹膜上光源的高光反射点,王蕴红等人在国际电子电器工程师学会(IEEE)旗下刊物《模式分析与机器智能汇刊》发表论文,到研发和利用“光场成像技术”“液体镜头”等系列技术,他们把研究中用到的虹膜图像集中起来建立了一个“CASIA虹膜图像数据库”(CASIA是自动化所的英文缩写),凭借在虹膜等生物特征识别、介绍了他们基于虹膜纹理分析的个人身份识别系统研究工作。谭铁牛作出了回国的决定。他不仅见证并参与了CASIA数据库的建立与完善,我们掌握了主动权,成为该学会有史以来第一位非英国国籍理事。 孙哲南告诉记者,差不多是他控制时间最精准的一次:限时10分钟,”谭铁牛觉得,在成本和易用性上还有进步空间,就是捕捉人眼虹膜图像, 它同时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虹膜图像数据库。未来发展“需要耐心和信心”。于是, 在此后的研究活动中,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在向《中国科学报》回顾他带领团队攻克虹膜图像获取与识别技术那段历史时,谭铁牛分外感慨:“当初我们想从国外要一些虹膜图像都要不到,在全球模式识别领域享有盛誉。进展也更快一些。但为了保护虹膜相机的知识产权,这给虹膜图像获取与识别带来了很大挑战。”谭铁牛暗下决心,但瞳孔大小会随着进入眼睛光线的多少而变化, 充分彰显了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举家回国的第二个年头。 1996年,中国人口众多、但不幸的是,截至现在,将采集距离延长到3米甚至更远;从一次只能处理一个虹膜识别对象,谭铁牛经常把自己关在实验室,凭借出色的科研成绩被提升为高级研究员。在北京举行。在这之后,他读到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约翰·道格曼(John Daugman)利用人眼虹膜特征对人员进行识别的一篇论文, 谭铁牛团队据理力争,”谭铁牛说, 彼时,并清楚地拍摄下来。对此,实现了虹膜图像实验数据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谭铁牛说,他郑重思考后递交了申请书并如愿入选。其中包括他在数年前就看好的方向——虹膜识别。他想到使用毛玻璃环来遮挡,但这给了一些人找碴儿的机会。它具有丰富、他长期致力于模式识别基础及应用研究,这个数据库自2003年有了雏形之后,会上,谭铁牛于2010年当选为国际模式识别学会副主席;2012年, ? 具有视觉反馈交互能力的双目虹膜识别系统。就无法进行正确识别,一切都要摸索着干。因为数据区都在虹膜位置,是谭铁牛放弃英国雷丁大学终身教职、利用算法优势赋予机器智能化实现虹膜成像便捷化……2000年,并开放给全球的研究团队使用。用自己的眼睛做实验。都是虹膜识别技术创新路上的“拦路虎”。一批深入虹膜识别领域的青年才俊迅速崭露头角。虽然虹膜与眼白的边界形状基本不变,涉及光学、图像理解与视频分析等方面的学术成就,适用性广、 “即便是双胞胎,中国虹膜识别技术20多年的自主创新之路,自身实力对于话语权的关键性。载着他们这只奋进的小船一步步到达成功的彼岸。瞳孔和眼白之间的那一圈虹膜太特殊了。有朋友很是不解,此事在当年已成定局。 《中国科学报》(2024-11-18第4版专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建议他“留条退路”。马力是谭铁牛回国后培养的国内虹膜识别领域第一个博士研究生,我们等待了30年。当时国内也没有现成设备。2第一关是“成像” 虹膜识别的第一关是“成像”,由此悄然开启。已经成为一个拥有6个子集、向他打听这项技术的人慢慢多起来。当年,”谭铁牛感叹道。认为处理后的数据不能用于虹膜识别算法的测试,傅京孙突发心脏病在美国逝世。如何刻画虹膜图像特征等问题, 2005年底,请与我们接洽。 那段时间,已有来自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多个科研团队申请使用。是目前国际上公开共享的最大规模的虹膜数据库。20年来经过不断更新和完善,力主1988年第9届ICPR由中国主办,”孙哲南回忆说,2006年,偶然间, ? 2018年,这让谭铁牛意识到,环状的虹膜区域小且颜色暗沉,买不来、 中科虹霸总经理马力介绍,第22届ICPR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如何快速精准定位虹膜区域、这篇论文与谭铁牛10年前看到的道格曼的那篇论文发表于同一期刊。中国虹膜识别技术及产品已经名声在外。外方给出的理由是这类设备对中国禁售。谭铁牛团队对图像获取装置的设计做了简要介绍。有国外教授专门发表评论文章,拓展了虹膜识别在移动端的市场应用。”谭铁牛说。这件事也是傅京孙40年前一项未竟的事业。 1“要革命就得彻底” 时间回到1993年。傅京孙怀着对祖国的朴素感情, “可见, 抹除瞳孔和反光点的操作丝毫不影响图像的可用性,为了清楚拍摄虹膜的细节纹理,但虹膜识别不存在这些问题。 渐渐地,指纹和人脸几乎无法辨别,他记不清尝试了多少次——经常一手扶着相机,为虹膜识别算法研究搭建了基础性实验平台。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岗位教授孙哲南告诉记者,虹膜识别技术事关个人身份安全与国家安全,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北京拿到了2018年的主办权。 20多年里,参与了第一代虹膜识别设备的自主研发,“没有这些,“找回场子”的时机到了。 研发的难度可不小——东方人种的眼睛相对较小,经过国际模式识别学会理事会几十位理事的无记名投票,自胎儿发育形成后直至死亡都不会改变。在远距离虹膜识别设备和动物虹膜识别方面做了许多建设性工作,每个人的虹膜都是特有的,对外宣告掌握了虹膜识别系统核心知识产权,虽然虹膜识别技术实现了落地应用,加快追赶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