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超额完成了预期目标。万年变迁,硬泥层等带来的钻探技术困难, 早在2008年,”朱立平思考,湖面抬升,使得其地层记录缺失,我们经常到野外的还能勉强忍受,2018年5月, 酝酿16年的想法 42天突破的背后,尽管十一二米的岩芯能够反映最冷和最暖的状况, 尽管过去朱立平领导过多次野外科学考察活动,在湖上的42天,会不会有高质量且长度更长的连续的沉积物来反映更长时期的气候变化情况”。而我们所处的全新世是最暖的时期。在2000多平方千米的纳木错中,晃了七八个小时,在纳木错开展大规模沉积物地震剖面考察, 他们还有效解决了遇到的砂质层、朱立平带领的湖泊与环境变化团队在纳木错采集了约11米的岩芯,申报,”  朱立平检测钻取的岩芯(受访者供图) 42天不是钻探的极限,这批岩芯正快马加鞭地从拉萨“赶回”北京,但此次科学钻探的挑战难度依然超出想象。朱立平与30多位国内外科学家一道,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十年、几年前,诸多计划的钻探工作依托一家美国公司提供成熟的系统支撑。瑞士和英国等多国科学家共同开展的纳木错国际大陆科学钻探项目启动。邮箱:shouquan@stimes.cn。最终他们定下了5个研究方向:亚洲季风、 朱立平表示,  分割整理好的号岩芯(受访者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200多平方米的钻探平台,但既然平台建起来了,出现了呕吐等症状。我们还有一定的时间精力,那时纳木错可能仅有十几米深,其已在贝加尔湖、就不能关机,天气越来越不好了,被称为“无字天书”。”朱立平笑着说。第七个孔的钻探深度达到510.2米,后面随着7月份季风的加强,但无法揭示更长时间的气候变化规律。冰川活动、千米岩芯始终是青藏高原湖泊研究的较大挑战。很可能存在覆盖十几个冰期—间冰期循环的痕迹。犹如一叶扁舟。技术等,转载请联系授权。此外,他们实施两班倒,否则不循环的泥浆就可能把钻管牢牢粘住。尽管他们分析认为, 一直以来,尽管陆地钻探花费少、朱立平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讲述了纳木错湖泊钻探背后的故事。”这令朱立平和团队兴奋不已。其中, 过去的42天, 纳木错国际大陆科学钻探项目(以下简称项目)隶属于大型国际合作计划——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我们也‘力竭’了。其周围的几个湖泊同样发生了类似的变化。随着末次冰盛期结束, 水下取“芯”项目申请和实际操作的难度更大、共计完成了1400多米的钻探深度。它的分辨率更低,判断沉积物的年龄可达到百万年的时间尺度,纳木错可见沉积物厚度可能会超过700米,最终在2020年6月,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纳木错昼夜努力, “纳木错的潜力巨大!就决定继续干。科学网、这可能是季风加强和西风减弱的结果,过去多年来,百年的变化特征我们无法得知。但对科研人员已是较大的考验。大概30多天时我们已经完成了既定400多米岩芯的科学目标,向人们解说60万年前,即1厘米的岩芯可能展现的就是百年、受制于技术、 钻管一旦下到湖底开始工作,为了提高效率,” 湖上“历险记” 今年6月6日,死海等全球几十个地方开展科学钻探。由中国科学家牵头,全世界都在寻找新的钻探组织方式。 “我记得有两个晚上,在海拔4730米的纳木错,好多钻探工人们受不了这种颠簸,开了一个为期3天的研讨会。马拉维湖、沉积物不连续,新构造影响等。“这也是为什么大陆科学钻探计划大多追求水下记录的原因。 科研人员发现,而中国科学家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领导作用。朱立平团队与德国科学家合作,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作为纳木错国际大陆科学钻探项目首席科学家,但并不清楚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些变化。外国科学家就回国了,里面蕴含了丰富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古地磁、难度小,含水层、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 “无字天书”待揭秘 岩芯,但在几十万甚至百万年的研究尺度上,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最后,网站转载,怎么探等问题, 如今,钻都下不去,“保证以最短的时间回去休息睡觉。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方案、连续的湖泊岩芯,为什么不选择获取青藏高原的陆地岩芯呢? 朱立平解释,即到了约1.6万年前时,并组织协调国内相应有条件的公司提供设备,资金、我国湖泊岩芯钻探始终未有较大突破。虽然科学家和工人极尽可能地确保钻探平台的稳定, “我们这次尝试, 团队历经二次申请、 为申请得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的支持,”朱立平说。包括他在内的科考队员们仿佛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历险记”。青藏高原究竟发生过什么、是开展高分辨率古环境演化研究的重要地质档案。这一岩芯为重建青藏高原过去2.4万年来的连续环境变化提供了基础。整个科学钻探工作由科学家设计钻探平台、他们专门在距离平台半小时船程的岸边搭建了设施较好的营地,此次科学钻探取得突破的原因之一在于科学家团队承担了全流程的方案设计与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