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热搜 >>正文

“疑罪从无”应警惕“泛疑罪化”:访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建伟

热搜849人已围观

简介“疑罪从无”的关键在于如何判定“疑罪”。视觉中国图山西运城女教师路亚丽被杀案发生时,恰逢全国法院系统推行“疑罪从无”,司法理念有所转变。1997年,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明文规定“ ...

“疑罪从无”的疑罪从无关键在于如何判定“疑罪”。视觉中国图

“疑罪从无”的应警疑罪院教关键在于如何判定“疑罪”。视觉中国图

山西运城女教师路亚丽被杀案发生时,惕泛恰逢全国法院系统推行“疑罪从无”,化访司法理念有所转变。清华

1997年,大学修订后的法学刑事诉讼法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明文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授张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建伟此外还规定“证据不足,疑罪从无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警疑罪院教,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惕泛指控的化访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有学者认为,清华“疑罪从无”原则就是大学由上述规定概括而来。

刑事司法领域的基本理念是“不枉不纵”,但在此之前的司法实践中,尤其是经过两次“严打”,作为一种司法理想的“不枉不纵”往往变形为“宁枉勿纵”——对于一些疑难案件,法院习惯于“从有”或“从轻”,而不是“从无”。

法律界普遍认为,“疑罪从无”原则的确立,彰显了现代刑事司法的文明与进步,在我国人权保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不过,“疑罪从无”原则真正在审判层面得以落实,历经数年。

2003年8月,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上,最高人民法院时任院长肖扬强调,各级法院要提高司法效率,尽快清理超审限案件,并明确要求:“对于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要坚决依法宣告无罪。” 

北京律师张燕生当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肖扬的上述讲话“给法院突破‘宁可错判也不放过犯罪’观念吃了定心丸。”按张燕生的说法,2003年是她对“疑罪从无”感触最深的一年。 

检察官出身的律师孟粉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从那个时候开始,有数年时间,由于推行“疑罪从无”,法院对于刑事案件尤其是杀人案证明标准的把握有所提高,对于证据不是很充足的一些案件,司法机关往往倾向于放人。 

随后,媒体陆续曝光了佘祥林、赵作海等案,一些冤假错案也得到纠正。之后数年,如何防范冤假错案成为司法改革主要工作,“疑罪从无”观念越发深入人心。

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有领导公开提出“宁可错放,也不可错判”,在法律界引发争议。

事实上,在“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关于刑事司法应该如何平衡的争论,一直贯穿于中国司法改革之中。

2018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院长李玉华在其所写的《刑事审判人权保障40年:理念、制度与细节》一文中指出:“依法纠正错案成为我们彻底改变‘不枉不纵’观念的契机,‘宁纵勿枉’应运而生,疑罪从无在司法裁判中的阻碍日益减少,‘证据不足作出无罪判决’作为一项明规则取代了‘留有余地’的潜规则……‘宁纵勿枉’逐步取代‘不枉不纵’成为审判人员新时期的座右铭。” 

2020年5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前副检察长朱孝清撰文《“不枉不纵”被“宁纵勿枉”取代了吗》,对李玉华的上述观点作出针锋相对的批驳,称“‘不错

Tags:

相关文章

  • 假期怎么游湾区?这十条精品线路等你解锁!

    热搜

    明天就是“五一”假期,为了让游客更好游湾区,今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十条“湾区特色游”精品旅游线路,涵盖美食、美景、文化等各类主题元素。假期不知道怎么玩?快来解锁这些精品路线吧:线路1:魅力大湾 ...

    热搜

    阅读更多
  • 日照“情暖万家”救助活动启动

    热搜

      本报讯记者 陈蕾)1月16日,2012年全市“情暖万家”救助活动启动。当天,来自全市的近百名家庭困难群众代表在市民政局参加了启动仪式。工作人员现场为他们发放了救助金。据了解,市民政局、市财政局与市 ...

    热搜

    阅读更多
  • 太阳文化应该成为日照灵魂

    热搜

      ——对日照历史文化中的主流文化进行定位。龙山文化、莒文化、太阳文化,都是日照的历史文化,那么,什么文化可以代表日照?  鞠志国说,2007年,他曾经这样说过,山东可以走向世界的历史文化有三个:泰山 ...

    热搜

    阅读更多

闽ICP备20240647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