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篆刻家王守桢的60载艺术人生:一朝结缘 一生痴迷
原标题:著名篆刻家王守桢的著名篆刻60载艺术人生:一朝结缘 一生痴迷 王守桢(右一)为学员讲解。记者晋君摄 海峡网讯(海西晨报记者晋君,家王通讯员陈玉洁)在厦门,守桢有这样一位篆刻家,艺术缘生他的人生印章古朴优美、沉稳大方,朝结痴迷具有笔墨形神之妙。著名篆刻除了为许多名人刻章,家王他的守桢印章还多次作为厦门大学的礼物之一送给来访的客人,这位老人就是艺术缘生王守桢。 上周,人生记者来到厦门老年大学篆刻班,朝结痴迷王守桢老师正在这里为学员们上课。著名篆刻只见他站在三尺讲台,家王神采飞扬,守桢丝毫看不出已是年过八旬的老人。 厦大赠送给连战的印章就是王守桢篆刻的。 用筷子练习刻字 王守桢读小学六年级时,他的邻居所在英华中学开设兴趣班教篆刻,邻居学习回来后教给他。从那时起,王守桢开启近60载的篆刻人生。 刚接触篆刻时,王守桢没有名师教导,只能别人刻章时,他在旁边学习。他说,“当时家里很穷,没有材料可以刻,就把筷子锯掉,用正方形的那一段来刻字。” 经过刻苦的自学和琢磨,二十几岁的他开始为一些名家雕刻印章,慢慢在福建小有名气。 1958年,王守桢在《文汇报》上看到一枚印章《钟声送尽流光》,并配有一首写得像诗一样的文章,作者是著名篆刻家钱君陶。“我当时觉得这印章太漂亮了,便给《文汇报》写了一封信,连同自己刻的印章寄过去,希望报社能把我的作品转交给钱先生,得到他的指点。” 等了一段时间后,王守桢得到钱先生的回复:“你以下层为蓝本,应尽弃前习,重新学习。”看到这样的批复,王守桢心凉了半截,觉得自己刻了5年的心血被批得“一无是处”。 花6年重新学习 痴迷于篆刻的王守桢没有放弃,重整旗鼓,花了6年时间从头开始学,改正之前5年的错误。 那时起,王守桢刻出满意的作品,都会寄给钱先生,请他点评。“印文线条要有婉转之姿、抑扬顿挫,像写书法一样,提笔有粗有细。”从钱先生的教导中,王守桢领悟到,篆刻与书法时相通的,所谓“书从印入,印从书出”。 于是,王守桢拜在著名书法家虞愚门下,潜心学习书法。3年里,他每天晚上到虞愚那里学习。后来,王守桢刻了一枚印章表达对两位恩师的怀念,印文是“低首为公拜榻前”。 对艺术的不断追求,已经成为王守桢生命中的一部分。在他眼中,篆刻带给他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平静,他从不参加任何形式的比赛,也极少出印集。对他而言,接触篆刻开始,名和利已经淡出他的生活。 老来桃李遍厦门 退休后,王守桢在厦门老年大学教授篆刻艺术。这一篆刻班创办于1998年,至今已有20年了。 他结合自己几十年来的篆刻实践,在教学中形成一套系统而独特的教程,为厦门培养了两三百名篆刻人才。在课堂上,王守桢深入浅出地讲解“五个原则加留空”法则,把深奥的理论变得易学、易懂、适用。 篆刻班的学员每年定期聚会交流,并出版学员作品集《印友集》。 学员邓文乘已经出了两本篆刻集,她2002年师从王守桢,她说,“王老师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学教给学生,上课充满趣味,会讲很多古今名人轶事。” 据篆刻班前班主任杨培仁介绍,2006年,连战和夫人访问大陆时,厦门大学赠送连战夫妻的两方寿山石印章就是由王守桢篆刻的。 王守桢表示,他希望把篆刻技艺继续传承下去,“比如我的学员现在嘉莲街道友邻中心成立了篆刻学堂,深受居民喜欢。” 王守桢1937年生于厦门鼓浪屿,著名篆刻家、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民盟盟员、厦门政协书画室顾问,出版有《王守桢印存》、《王守桢闲章集》。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厦门集美多彩社区书院活动 丰富未成年人暑期生活
- 日照城镇退役士兵安置25日举行文化考试
- 日照开展古籍普查保护 635册古籍登记“身份”
- 日照市热力公司今日启动供暖(图)
- 厦门海关提醒:邮寄携带月饼出入境 应符合检疫要求
- 日照市排水处污泥生物处理厂通过消防验收
- 日照市领导到区县调研党建和组织工作
- 刘加顺到山海天旅游度假区调研
- 厦门一中少年写诗 捧回全国作文大赛特等奖
- 日照市召开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现场会
- 坚持以人为本 推动科学发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之三
- 日照市政协召开机关党员干部会议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
- 厦门一汽车公司经理利用阴阳合同 私刻印章侵吞800万差价
- 记市地税局经济开发区分局廉政文化建设
- 青岛市异地商会企业家来日照考察
- 日照举行消防文艺晚会
- 厦门的秋天悄无声息降临 茶花含苞待放秋茶即将收成
- 青岛市异地商会企业家来日照考察
- 日照“小城镇建设示范行动”启动
- 3名环卫工人荣膺省“城市优秀美容师”
- 搜索
-